山水照壁浮雕的歷史
?? ?山水影壁浮雕在時間上出現得很晚,然而它的源卻很悠久。《韓詩外傳》把山水比作道德品質的象征:“夫水者,緣理而行,不遺小間,似有智者,動而下之,似有禮者,踏深不疑,似有量者,障防而清,似知命者,歷險而致遠,卒而不毀,似有德者”轉載請著名出處,玉海雕塑:http://m.zhengshijiuye.cn。
? ? 因此,山水影壁浮雕比起王家大院“履德基”、“樹德”、“德馨”等文字門匾來,既涵蓄文雅,又寓意深厚,顯示的是文人士大夫的文化品位和雅儒秀美之風度。????以中國山水畫作影壁浮雕的裝飾,在明代以前則很少見,入清以后為數也不多。在中國建筑史上,影壁及其裝飾,是和明等級祝福祝壽加官晉爵鎮宅避邪聯系在一起的。進入清代以后,將中國山水畫也搬上影壁,豐富了影壁裝飾內容,這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。王家大院王汝聰大門內大型石雕坐山影壁,以及宜安院(康熙十四年建)石雕山水影壁浮雕,起碼在三晉地區來說是捷足先登,走在前頭。
山水影壁浮雕有何意義?這還得回歸到公元前500年前的孔子及1500多年前南朝宗炳的理論上來。孔子曾說:“知者樂水,仁者樂山,知者動,仁者靜,知者樂,仁者壽。”
這段話的意思是說,孔門弟子要少思寡欲,不貪私利,得志成功,永遠向前。宗炳在《山水畫序》中說:“圣人含道應物,賢者澄懷味象,至于山水,質有趣靈,是以軒轅、堯、孔、廣成、大隗、許由、孤竹之流,必有崆峒、具茨、藐姑、箕首、大蒙之游焉,又稱仁智之樂焉。
含道應物,說的山水影壁浮雕的創作,澄懷味象是從審美鑒賞角度而言,質有趣靈,是說山水形質的存在便能從中發現道之所在。因此,上古的圣人、賢人,有崆峒、藐姑、箕首之游,體現的正是黃帝、堯、孔等圣人、賢人、仙人“智者樂山,仁者樂水”的高尚思想。
先秦乃至唐代皇帝封禪祭山,又和敬天事神聯系在一起。王家作為庶民雖無資格祭山敬天,但樂山樂水澄懷味象、澄懷觀道的高尚品德,還是可以通過山水來體現的,況且石雕山水影壁正中上端,還刻有不破壞畫面的“泰山石敢當”五個小字,這就使這通影壁浮雕既可以觀道暢神,又借泰山之力來鎮宅辟邪,使宅院“元、亨、利、貞”(《易·乾卦》)大吉大利。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