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世界第一牛”雕塑成就天下“第一囧”
在國家級貧困縣湖北鄖西縣七夕廣場上,有一座“世界第一牛”銅雕。這座于2010年8月安置在廣場上的銅雕,由12噸純銅鑄成,是世界最大的臥式銅牛,也是該縣最具標志性的雕塑之一,耗資達百余萬元。
國家級貧困縣,花不起大錢搞“世界第一高樓”之類的大項目,耗資僅百萬弄了一頭“牛”,爭回一頂“世界第一”的帽子戴戴,體驗一番“世界第一”帶來的愉悅,很劃算嘛。不管美丑,被媒體爆炒一下,知名度隨時就上來了,就等著八方游客送錢上門了。
這些年來,爭“第一”之風不止,不能“世界第一”、“亞洲無雙”,最不濟也要“全國領先”。經濟發達地區弄一弄也就算了,他們有錢,折騰得起,可尷尬的事實是,一些經濟欠發達地區甚至是國家級貧困地區,追求“第一”的熱情并不亞于經濟發達地區,就讓人很費解。
一旦與“貧困縣”聯系,那些動輒斥資百萬、千萬元建所謂的“世界第一”、“亞洲第一”就顯得非常愚蠢。在群眾溫飽、孩子上學等等問題還沒解決的情況下,動用大量公共財政資金去爭中看不中用的虛名,不分輕重,不知先后,不辨虛實,不是政治智慧不足么?非但公眾要罵娘,同僚也會當作笑話看。對此,那些主導官員在想什么?怪象背后,究竟有著怎樣的心理?除了追求宏大敘事的政治美學觀外,其心理因素也不可忽視。
過去,吃不飽的窮人,總會在出門前在唇邊涂點油、嘴里叼著牙簽,偶爾打打飽嗝,讓外人感覺這人剛吃飽,心理學認為這種行為出于“補償心理”。這種補償,其實就是一種“移位”,即為克服自己生理、心理缺陷或其他不足,而發展自己其他方面長處,以超過他人的一種心理適應機制。補償心理可以讓自卑者發憤圖強、超越自我,前提是用恰當的方式實現。而貧困縣爭“世界第一”的心理補償行為,敗筆恰恰在此,方法不對頭,讓人貽笑大方。假如,窮縣也能搞“全民免費醫療”,社會效果就完全不同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