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宮太和殿前的清代銅鼎爐
在雄偉的北京故宮太和殿前,其三層石質丹陛上,放置著很多銅鼎爐,共計達18座。每一座鼎爐,都是由下部的三足兩耳圓形鼎式爐身、中部的圓形爐腹和上部帶寶頂的爐頂等3部分組成,高約2m,大部分鼎爐的爐徑為1m,也有少量鼎爐的爐徑為0.9m,分別放置在雕刻精致的圓形石座上,石座高0.6m,故鼎爐通高為2.6m,是清代乾隆年間(1736年-1795年)鑄造的。銅鼎爐外表光滑,不加紋飾和銘文,增加了莊重、肅穆之感,放置在太和殿前丹陛上,為太和殿的皇家威勢增色不少。
太和殿是封建王朝的金鑾殿,皇帝坐朝的殿堂,也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儀式的地方。而殿前丹陛上的18座銅鼎爐,則代表清廷管轄的18個省。每當朝廷舉行大典時,鼎爐內放置的松柏枝、檀香等,就被點燃起來,同時,在太和殿露臺兩側的銅龜、銅鶴的腹中,亦點燃松柏枝和檀香,當青煙從爐中和龜、鶴口中裊裊升起,太和殿前就煙霧燎繞,增加了大典的神秘和尊嚴氣氛。
因為,每當皇帝豋上寶座時,文武百官要三呼“萬歲”,這時,大殿內外香煙燎繞、鼓樂齊鳴,才能形成一派神圣、莊嚴的氣圍。現在,銅鼎爐當然不會再被點燃,但是,作為故宮中大型金屬文物,仍在原地放置,不僅作為太和殿前的裝飾,而且,增加了游人對昔日皇宮大典的遐想。另外,太和殿前的太和門,在其門前兩側,還有4座銅鼎爐,和太和殿前丹陛上放置的銅鼎爐類似,則可起到輔助效應。
此外,在故宮的乾清宮丹陛上,也有4座銅鼎爐,樂壽堂以及頤和軒的前面,也都分別放置著2座銅鼎爐,這8座銅鼎爐,也都是清代乾隆年間(1736年-1795年)鑄造的。而在故宮的養心殿和翊坤宮前,各放置的2座銅鼎爐,則是清代嘉慶年間(1796年-1820年)鑄造的。這些銅鼎爐的造型,與太和殿前銅鼎爐的造型不太一樣,屬于另一類型,其爐身、爐腹和爐頂,都比太和殿前的銅鼎爐更加精致、美觀,鑄造工藝水平也更高,其造型和頤和園仁壽殿前,清代乾隆年間鑄造的4座銅鼎爐類似,而頤和園銅鼎爐將在后面講述,所以,故宮中這一類銅鼎爐就不再敘述。至于故宮中最精美的一座銅鼎爐,則是御花園內那座清代大型銅鼎爐,將在下面單獨敘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