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習觀音菩薩的慈悲
在釋教的許多菩薩中,觀世音菩薩可說是大伙兒最熟識的。觀世音菩薩之因而廣受世人的信奉,重要緣故是菩薩有大慈善、大聰敏、大愿力。所謂“千處乞求千處應,愁城常作度人舟”,若眾生遇有災厄困頓時,只有真心稱念觀世音菩薩圣號,菩薩即尋聲赴感,無求不該、無苦不拔,因而稱為“觀世音”。又因菩薩有大聰敏,于所有事理悉皆通曉無礙,能隨類化身,尋聲拔苦無所阻礙,因而稱為觀逍遙菩薩。
觀世音菩薩,早在無盡劫前即已成佛,號為“處死明如來”,因慈愍眾生而倒駕慈航,到處應機說法、度化重情。《普門品》說:“應以何身得度者,即現何身而為說法。”等于菩薩隨類化身、救度眾生的最好寫真。“慈”能予樂,“悲”能拔苦,能肅除眾生的苦痛、施與眾生歡躍,便是慈善。菩薩的慈善是“無緣大慈,同體大悲”,因而行慈善之時,不會因所有逆境而退失菩提心、慈善心。因為在因地上盡力不懈,理解啟事性空之理,與十方諸佛本具的妙覺心體相映,因而只有眾生起個心、動個念城市了知,并能隨類應化,拔其災難。普通人還有慈善心,可是何以無法像觀音菩薩同樣逍遙變遷呢。
若慈善中央攙雜了私欲、感情,就免不了必需其余前提的協同,當前提不具足時,慈善心便發不進去了。譬如,教師對高足慈善,可是當高足不俏皮、不恭順……時,親自能否還能延續的諄諄教悔,不由得疲厭呢。或者,因部門的好惡,招致無法做出對等的看待。若欲擴充親自的慈善心量,當觀“所有夫君是我父,所有女子是我母”,發愿助他們離所有苦、得畢竟樂。觀世音菩薩的慈善心,包羅了喧擾聰敏,慈善的當下,反聞聞自性,如《楞嚴經》所說:“上合十方諸佛本妙覺心,與佛如來同一慈力。下合十方所有六道眾生,與諸眾生同一悲仰。”這恰是修學菩薩道的行者們所應研習的目的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