寺院石雕照壁的由來及形式
寺院影壁也叫做石雕照壁,從政治原因來看,寺觀是統治階級統治人們思想在建筑上的反映。因此,寺觀中的影壁照壁雕刻其形制也是較高的。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,佛教的傳入,與中國本土傳統文化相碰撞,給中國建筑裝飾注入新鮮的血液。蓮花、飛天、火焰等佛教名物及卷草、獅子等紋樣,打開了東方建筑裝飾文化的眼界。寺觀影壁石雕-照壁雕刻題材擴大了,裝飾也豐富了。轉載請著名出處,玉海雕塑:http://m.zhengshijiuye.cn。
在寺觀一進門的地方均設有影壁,這些石雕影壁都注重裝飾,因而也就各具特色。一般呈長方形,基座為石砌束腰須彌座。須彌即指須彌山,在古代印度傳說中,須彌山是世界的中心。由于須彌座又名“金剛座”、“須彌壇”,系安置佛、菩薩像的臺座。因此寺觀影壁石雕-照壁雕刻須彌座束腰部分都雕有蓮花、云紋、花草、石獅等圖案:壁身四角鋪嵌磚雕,上有云紋、蝙蝠等圖案;影壁上部有磚柿、垂簾柱、斗拱、飛云,由黃琉璃瓦覆頂,十分講究。有的寺觀影壁正中直接書寫一個大大的“佛”字。
寺觀影壁不僅敦實堅固,而且美觀大方,通常采用了浮雕、透雕工藝,將圖案凸出來,從而增加了畫面的立體感,給人以活靈活現的感覺,同時也有一種莊嚴肅穆之感。甭說寺院內那些宮殿式建筑,單就暇前這雄奇壯麗的影壁就讓人浮想聯翩,感慨萬千。由此看出,佛教的中國化與本穆而令人矚目。影壁雖然必然會伴隨著某種神秘,但溫婉馥郁庭院、舒展平緩的體形、平易近人的體量,都使得中國寺觀影壁更多地顯現出一種安詳與親和的氣氛。其形式豐富,發展脈絡歷歷可尋,時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也體現得更加鮮明。
寺院浮雕照壁與現代浮雕和石雕的關系是什么,寒山寺,位于蘇州城西的金門路與楓橋路之間,是一座千年古剎,歷史悠久,文化底蘊深厚,在寺的入口處有一道亮黃的影壁墻、三方題刻著寺名的青石,寒山寺就在這樣的視覺對比中定格了。寺觀影壁石雕-照壁雕刻墻設在門外,與大門有一定的距離,正對這入口,完全起到一種入口屏障的作用,以免人們對寺內一覽無余。它像一道屏障聳立山門之前,朝西臨河而立,上置脊檐,飾有游龍、卷草紋樣,氣勢非凡。加上東湖陶溶宣的題字“寒山寺”,鐵劃銀鉤,筆力雄峻,給平淡的影壁渲上了文化的重彩,清雋明朗簡單中彰顯著韻味,把文人的情懷和佛教的典故融為一體。因而這道墻自然而然的便成了游人留影的第一道風景。